News

TFT-LCD面板产业:从集聚走向垄断

2018-04-26

 

(Cr By: www.hqew.com)


TFT-LCD面板产业:从集聚走向垄断


  TFT-LCD ,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技术,是目前平板显示技术领域中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价值最大的一项技术,涉及半导体、光学、微电子、化学材料、精密机械等众多高科技领域。TFT-LCD面板制造产业历经2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兴高科技产业。据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TFT-LCD面板制造产业创下了总额高达486亿美元的产值,超过DRAM和晶圆代工的总和,一跃而为全球IT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2006年预计产值将达到750亿美元左右。


  TFT-LCD产业真正的产业化进程开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目前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从产业演变曲线来看,整个产业版图已处在集聚成型阶段的中、后期,未来产业的寡头垄断态势隐约可见。


  出于电子工业战略发展需要,我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产业资源向核心技术领域转移和集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位居国内信息电子产业百强前列的上海广电(SVA)集团和北京京东方(BOE)集团不约而同的进入了TFT-LCD产业,并且投入资金之大、信心和企图心之强都令全球TFT-LCD业界侧目。2004年起,代表着当时业内领先水平的第五代TFT-LCD生产线的陆续投产,标志着国内TFT-LCD产业进入了超常发展阶段,揭开了TFT-LCD产业世纪角逐的新篇章。


韩、台对峙 中进日退


  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的面板制造厂商悉数聚集在日本、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地区。无论从产值还是产量的角度来衡量,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十分接近,合计占有全球市场的八成以上份额。日本厂商由于战略转型考虑,已经在大尺寸面板领域丧失了领导权,仅有SHARP和ISP两家厂商依然聚焦该领域,其他厂商都不同程度的转往中小面板领域发展;而大陆厂商虽然正在迎头赶上,但目前的市场份额还较小,仅2%左右。总体上,当前产业格局基本上是“韩、台对峙,中进日退”局面。



  日本厂商作为TFT-LCD产业的最早进入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但1995年广场协议后,伴随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整个国民经济出了衰退迹象;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日本厂商更难以在资本密集的面板产业持续投资。面对韩国厂商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日本厂商被迫选择了以退为进的应对策略,即以技术授权与台湾厂商的资金优势相结合来共同抵制韩国厂商的竞争。同时,日本厂商把资金和人才向技术研发领域集聚,致力于面板产业链上游和高端产品领域的布局,成功实现了差异化的竞争定位。因此,日本厂商在制造层面的节节败退,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日本就此丧失了在产业的话语权,恰恰相反,日本厂商仍然牢牢掌控着整TFT-LCD面板产业的前沿技术和上游核心资源命脉。


  韩国的面板产业基本上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韩国厂商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厂商早在1976年就开始介入了LCD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在消化和吸收从日本和美国引进的技术后,逐渐建立起了依靠自主研发的TN LCD产业体系。随着三星和LG两大电子巨头的强力介入和推动,TFT-LCD技术得以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和大规模量产,最终奠定了TFT-LCD面板制造产业在韩国工业中的关键性地位。韩国政府和厂商大的沉没成本,越来越短的技术升级周期压力,这一切使得每个厂商无论何时都必须以开足产能为首要目标,从而导致产业的供应缺乏弹性。在产业供大于求的低潮时期,过剩的产能难。


从集聚走向垄断


  依据科尔尼的产业演进模型来观察TFT-LCD面板产业,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产业二十年来的发展路径、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该模型中有一个表达产业集中程度的重要概念—CR3( CR3=s1+s2+s3。其中s代表市场份额),是以产业内最大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累加值来说明产业集中程度和竞争强度。2001-2005年产业内CR3数值的不断提升,勾勒出面板产业日趋集中的演变轨迹。 一般而言,CR3等于40%是产业规模阶段与集聚阶段的的分水岭,而CR3大于70%则表明产业即将进入垄断平衡阶段。从统计数字来看,2005年全球前三大厂商Samsug、LG Philips与AUO的市场份额已高达近60%,这充分说明目前产业已处于从集聚阶段向平衡垄断阶段演变的过程中。而以2006年台湾两家公司友达(AUO)对广辉(QDI)的兼并为标志,新友达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不仅凸显整个产业演进的进程已有加速的迹象,也预示着并购必将会成为未来面板产业演进的一条主线。


  应该说,并购对饱受产能过剩之苦的TFT-LCD面板产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这种以存量资产为标的的规模扩张模式,可一定程度的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规避惨烈的价格战和其他恶性竞争行为。但TFT-LCD产业作为IT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摩尔定律依然在许多业者脑海中根深蒂固,“每十八个月玻璃基板尺寸翻一倍”,自2000年以来俨然已经成为规律性的经验法则。历史上,每一次面板生产线的升级,的确都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新需求的急速膨胀以及厂商利润的大增,但如果就此认为这种良性互动循环会无止境的演义下去,那似乎与痴人说梦无异。事实上,玻璃基板尺寸增大所带来的巨额投资以及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本下降的空间;而供应增长的阶梯性以及需求爆发的不确定性,更是使得产业供需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从而对厂商的获利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资料显示,以往厂商投资五代生产线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0%以上,而以目前的产业竞争态势来判断,投资七代生产线的回报率可能会大幅缩水至4%-12%之间。


  展望未来数年的产业投资趋势,由于投资门槛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版图的不断演变,更高代次生产线(八代以上)的投资俱乐部成员必然会越来越少,整个产业的资本投资支出也有望保持稳中趋降的态势。当然,这一切都决定于产业领导者对产业竞争格局的洞察力以及对产业竞争秩序的维护能力。

但最大的疑问是,产业的后进者和潜在进入者会遵循既定的游戏规则吗?


无奈与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和IT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2005年我国共生产彩电8283.22万台,占到世界产量的50%以上。而在IT领域,2005年全球液晶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产量的60%以上都标注有“MADE IN CHINA”。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内需市场,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PC显示器生产厂商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投资的一方热土,中国成为世界显示器件生产基地的趋势显露无疑。


  但遗憾的是,我国企业目前所从事的基本上是整机OEM组装,处于整个信息显示产业链条的最末端,技术含量较低且利润微薄。因此,我国如果不抓住TFT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迅速引进和消化世界先进技术,在TFT-LCD为代表的核心元器件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那么,未来信息显示产业发展的命脉又将落如他人之手。


  TFT-LCD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我国厂商而言,作为产业的后进者,不得不面对如何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营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等一系列问题。在整个TFT-LCD产业集聚趋势愈演愈烈之际,我国厂商寻找解决方案的步伐不能有丝毫松懈,以全球化视野来做大规模和强化成本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我国TFT-LCD产业正处在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关键历史时期,尽管我们在突破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封锁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如何吸收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打造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仍是任重而道远。面对TFT-LCD产业的演进曲线,希望我国业者能清醒判断产业未来的演变轨迹,力求抓住每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和市场机遇;同时理性面对可能出现的竞合局面,在充分评估复杂多变局面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TFT-LCD产业发展壮大的可行之路。



  TFT-LCD ,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技术,是目前平板显示技术领域中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价值最大的一项技术,涉及半导体、光学、微电子、化学材料、精密机械等众多高科技领域。TFT-LCD面板制造产业历经2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兴高科技产业。据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TFT-LCD面板制造产业创下了总额高达486亿美元的产值,超过DRAM和晶圆代工的总和,一跃而为全球IT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2006年预计产值将达到750亿美元左右。


  TFT-LCD产业真正的产业化进程开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目前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从产业演变曲线来看,整个产业版图已处在集聚成型阶段的中、后期,未来产业的寡头垄断态势隐约可见。


  出于电子工业战略发展需要,我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产业资源向核心技术领域转移和集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位居国内信息电子产业百强前列的上海广电(SVA)集团和北京京东方(BOE)集团不约而同的进入了TFT-LCD产业,并且投入资金之大、信心和企图心之强都令全球TFT-LCD业界侧目。2004年起,代表着当时业内领先水平的第五代TFT-LCD生产线的陆续投产,标志着国内TFT-LCD产业进入了超常发展阶段,揭开了TFT-LCD产业世纪角逐的新篇章。


韩、台对峙 中进日退


  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的面板制造厂商悉数聚集在日本、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地区。无论从产值还是产量的角度来衡量,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十分接近,合计占有全球市场的八成以上份额。日本厂商由于战略转型考虑,已经在大尺寸面板领域丧失了领导权,仅有SHARP和ISP两家厂商依然聚焦该领域,其他厂商都不同程度的转往中小面板领域发展;而大陆厂商虽然正在迎头赶上,但目前的市场份额还较小,仅2%左右。总体上,当前产业格局基本上是“韩、台对峙,中进日退”局面。


  日本厂商作为TFT-LCD产业的最早进入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但1995年广场协议后,伴随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日本厂商更难以在资本密集的面板产业持续投资。面对韩国厂商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日本厂商被迫选择了以退为进的应对策略,即以技术授权与台湾厂商的资金优势相结合来共同抵制韩国厂商的竞争。同时,日本厂商把资金和人才向技术研发领域集聚,致力于面板产业链上游和高端产品领域的布局,成功实现了差异化的竞争定位。因此,日本厂商在制造层面的节节败退,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日本就此丧失了在产业的话语权,恰恰相反,日本厂商仍然牢牢掌控着整个TFT-LCD面板产业的前沿技术和上游核心资源命脉。


  韩国的面板产业基本上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起来的,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已成为韩国厂商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韩国厂商早在1976年就开始介入了LCD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在消化和吸收从日本和美国引进的技术后,逐渐建立起了依靠自主研发的TN LCD产业体系。随着三星和LG两大电子巨头的强力介入和推动,TFT-LCD技术得以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和大规模量产,最终奠定了TFT-LCD面板制造产业在韩国工业中的关键性地位。韩国政府和厂商大的沉没成本,越来越短的技术升级周期压力,这一切使得每个厂商无论何时都必须以开足产能为首要目标,从而导致产业的供应缺乏弹性。在产业供大于求的低潮时期,过剩的产能难。


从集聚走向垄断


  依据科尔尼的产业演进模型来观察TFT-LCD面板产业,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产业二十年来的发展路径、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该模型中有一个表达产业集中程度的重要概念—CR3( CR3=s1+s2+s3。其中s代表市场份额),是以产业内最大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累加值来说明产业集中程度和竞争强度。2001-2005年产业内CR3数值的不断提升,勾勒出面板产业日趋集中的演变轨迹。 一般而言,CR3等于40%是产业规模阶段与集聚阶段的的分水岭,而CR3大于70%则表明产业即将进入垄断平衡阶段。从统计数字来看,2005年全球前三大厂商Samsug、LG Philips与AUO的市场份额已高达近60%,这充分说明目前产业已处于从集聚阶段向平衡垄断阶段演变的过程中。而以2006年台湾两家公司友达(AUO)对广辉(QDI)的兼并为标志,新友达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不仅凸显整个产业演进的进程已有加速的迹象,也预示着并购必将会成为未来面板产业演进的一条主线。


  应该说,并购对饱受产能过剩之苦的TFT-LCD面板产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这种以存量资产为标的的规模扩张模式,可一定程度的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规避惨烈的价格战和其他恶性竞争行为。但TFT-LCD产业作为IT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摩尔定律依然在许多业者脑海中根深蒂固,“每十八个月玻璃基板尺寸翻一倍”,自2000年以来俨然已经成为规律性的经验法则。历史上,每一次面板生产线的升级,的确都带来了成本的大幅下降、新需求的急速膨胀以及厂商利润的大增,但如果就此认为这种良性互动循环会无止境的演义下去,那似乎与痴人说梦无异。事实上,玻璃基板尺寸增大所带来的巨额投资以及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本下降的空间;而供应增长的阶梯性以及需求爆发的不确定性,更是使得产业供需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从而对厂商的获利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资料显示,以往厂商投资五代生产线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0%以上,而以目前的产业竞争态势来判断,投资七代生产线的回报率可能会大幅缩水至4%-12%之间。


  展望未来数年的产业投资趋势,由于投资门槛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版图的不断演变,更高代次生产线(八代以上)的投资俱乐部成员必然会越来越少,整个产业的资本投资支出也有望保持稳中趋降的态势。当然,这一切都决定于产业领导者对产业竞争格局的洞察力以及对产业竞争秩序的维护能力。


  但最大的疑问是,产业的后进者和潜在进入者会遵循既定的游戏规则吗?


无奈与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和IT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2005年我国共生产彩电8283.22万台,占到世界产量的50%以上。而在IT领域,2005年全球液晶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产量的60%以上都标注有“MADE IN CHINA”。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巨大的内需市场,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PC显示器生产厂商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投资的一方热土,中国成为世界显示器件生产基地的趋势显露无疑。


  但遗憾的是,我国企业目前所从事的基本上是整机OEM组装,处于整个信息显示产业链条的最末端,技术含量较低且利润微薄。因此,我国如果不抓住TFT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迅速引进和消化世界先进技术,在TFT-LCD为代表的核心元器件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那么,未来信息显示产业发展的命脉又将落如他人之手。


  TFT-LCD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我国厂商而言,作为产业的后进者,不得不面对如何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营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等一系列问题。在整个TFT-LCD产业集聚趋势愈演愈烈之际,我国厂商寻找解决方案的步伐不能有丝毫松懈,以全球化视野来做大规模和强化成本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我国TFT-LCD产业正处在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关键历史时期,尽管我们在突破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封锁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如何吸收和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打造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仍是任重而道远。面对TFT-LCD产业的演进曲线,希望我国业者能清醒判断产业未来的演变轨迹,力求抓住每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和市场机遇;同时理性面对可能出现的竞合局面,在充分评估复杂多变局面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TFT-LCD产业发展壮大的可行之路。